信息化 频道

“民生为本”催生社保服务全国联网

   
    【IT168 专稿】民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交通、环境。这些都是目前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就业是民生之本”。切实做好社保等民生工作,事关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金保”工程,作为社保信息化的主要承载体,也是实现社保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提高社保管理水平的主要工具。
 
    “金保”工程从建设之初,就一直要求,信息化建设要统一平台,涵盖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按照劳动和社保两类系统建设。社保信息化要做到五个险种合一,把劳动和社保这两个系统互联互通。建立中央、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和三级网络,形成网络上下贯通的格局。“金保”工程功能定位在实现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
 
    从建设情况来看,“金保”工程在2004年底,全部实现了劳动部与32个省级单位的互联互通。现在所有养老保险的监测数据都是通过网络上传,上传数据量达1.1亿人,占全部参保人员的70%以上,为上级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属地业务办理提供信息支撑。
 
    “金保”工程为社保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实施“金保”工程,提升社保管理信息化水平,绝不仅仅是服从于劳动保障部门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而提高社保业务管理、宏观决策能力的需要。它更是扩大社会公共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的现实要求。“金保”工程中的社保系统,既然是记录一生,管理一生,那么,必然要做到服务一生,具体来讲,就是要求社保服务在各类人群之中实现无缝隙覆盖。
      
    老百姓要求,社保服务要做到均等化、优质化,扩大涵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要逐步实现社保服务畅通无阻,这就需要通过建设大社保体系来构筑全国民生之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社保服务的全国联网工作,实现异地联网服务,且将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纳入社保服务对象。这样,还可以实现提高社保服务的参保率,提升其他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目前全国有两亿多农民工,多数只参加工伤险,社会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参保率在低位徘徊。全国有26%的农民工集中在建筑行业,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538万人。2007年3月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241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43万人。2007年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将达到360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还会持续增加。
 
    针对农民工和其他类似流动人口的跨地区的社保业务办理服务,尚未在全国全面铺开,只是处于个别地区试点阶段。比如说,异地就医、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难以实现,这不光是政策和管理上的问题,也是社保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保服务全国联网,现已成为服务民生、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通过社保服务全国联网,可以不断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服务范围,逐步涵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通过社保服务全国联网,可以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社保保险经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通过加强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保障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权益,逐步建立失业保险与就业培训的动态联动机制,维护农民工的身后数千万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社保服务全国联网,可以降低全国各地重复采集、重复上报流动人口数据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减少异地管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要实现社保服务全国联网,必须加大全国数据和业务的联网,在现有政策和"金保"工程的支撑下加快业务管理、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数据查询的网上协同办理进程。
 
    具体建议是,以“金保”工程为后台,主要在地级市层面进行全国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和系统共用。主要理由是,依靠地级市进行全国联网,比较容易实现社保服务的无缝隙覆盖,也便于社保服务实现属地管理,在实现数据适度集中且方便上级决策的同时将社保服务轻松延伸到县市和街道/乡镇,延伸到农民工的建筑工地和其他工作生活场所。
 
    最后,希望民生为本能早日催生社保服务全国联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