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专稿】安身立命,老有所养,是中国老百姓绵延千年的愿望。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社保手续繁琐、各地社保水平不一、社保关系迁移困难、异地看病费用难以报销等等。
做为打破僵局、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深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社保联网成为了各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首选突破口。原本想借助IT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孤岛效应、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但这块看上去很可口的奶酪在现实之中却屡屡碰壁。谁动了我的奶酪?谁让我们的奶酪在空气之中慢慢变得难吃?笔者愿意将自己的理解观察与各位IT168的网友共同分享。
原因一:制度约束力不足,导致各地政府对社保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对信息化的工作较为重视,社保联网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所当然地也受到重视。相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观念等因素的作用,“一把手”对社保联网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能够分配给社保方面的资源也极为有限,这些地区的社保体系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局面是由于现行的官员考核体制造成的。
现行的官员考核体系之中,对经济发展的考核占了相当的比重,对民生的关注较少。作为一个理性的官员,选择将考核体系做为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自然无可厚非。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开始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服务人民做为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实践又证明,电子政务是能够顺利实现政府目标的重要法宝。这样,“一把手”重视、可支配资源充足、原有信息化基础较好,三个因素共同促成了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政务能够快速成功上马;反之,经济较为落后地区,领导的主要思路在于如何招商引资,如何让自己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有限的资金用在了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地方。电子政务在这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得突破性成功。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现行的官员考核体系着手,改变原有的官员体系项目比例,增加关于民生部分的考核内容,将官员的注意力从一味注重经济力的增强转变为经济增长与民生满意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改变现有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是促进政府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最根本手段。
原因二:现有体制使现行社保系统联网工作困难加剧。
现有社保体制中的众多问题不仅困扰着社保居民,也困扰着专家学者,更困扰着政府。建立一个能够最大化协调各方利益的社保制度是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当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社保联网工作的进行:各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不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入口、没有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信息的沟通渠道不畅、整个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摆在政府的面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这块原本可口的奶酪,变得与鸡肋一般食之无味。 “由于医院和社保中心之间的信息相对孤立,难于实现共享,因此医保经办的程序不得不被复杂化。同样,由于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信息共享不及时,医、保双方也经常会在一些细节上产生一些分歧和不必要的矛盾,从而降低双方的工作效率。” 一个社保基金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现有的社保体制。
因此,针对社保中心、定点医院、参保患者三方的信息整合就需要提出一种崭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是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测的两大体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