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上海IT经理人俱乐部”的前世今生

  【IT168 专稿】1999年,时任法国外贸银行上海分行IT总监的江玮和四、五位朋友都希望能建立一个“圈子”加强交流,于是在12月份发起了第一次活动,这就是“上海IT经理人俱乐部”(以下简称:上海CIO俱乐部)的雏形。几位发起人一方面因为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俱乐部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因为看好俱乐部的发展前景,不久以后就正式注册公司,并聘请专人来运作。

  “社交、与同行交流”这样的定位体现了上海CIO渴望依靠“成群结网”形成群体力量,提升CIO社会认知度的需求。从成立之初,俱乐部就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当时为俱乐部设定的终极使命,就是孕育中国本土的CIO。俱乐部要求注册会员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大型企业,二是具有完善的IT部门,三是本人必须是IT部门的负责人。从目前俱乐部的会员名单上看,知名外企、500强企业占了绝大多数,绝对的“高端化”和“精英化”。

  “外紧内松”是上海CIO俱乐部留给记者的印象。经过前几年的运作,上海CIO俱乐部在商业化道路上已经走得比较远,不仅有官方网站,而且还创办了《交流》刊物,在上海地区发行近800份,除了俱乐部会员以外,向700多家企业的IT经理发行。俱乐部定期举办研讨会(每年4次以上)、培训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活动。定期活动、严密的组织使得俱乐部与上海CIO个体之间的交流比较多,越来越多的CIO开始定期参加俱乐部的活动。

  但是在各种活动中,CIO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似乎并不多。除了5-6位俱乐部活跃分子相互之间交流多一些以外,“彼此慕名已久、但没有私交”是记者经常得到的答案。CIO们大部分在各种政府或厂商组织的会议上或者俱乐部活动等社交场合见面或交流,客气而保有距离。

  上海CIO俱乐部在成立之初明确了交流的主题:一个同行之间的交流,二是对商业和管理的交流,三是对IT供应商的评估资源共享,降低选型风险和成本。而从这几年俱乐部交流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二点,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应用方面的探讨。

  集中在新技术和新应用方面的探讨,这是由于上海CIO俱乐部中的会员企业背景各异、行业跨度大、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因此CIO之间无法就一些具体问题相互给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另一方面,上海CIO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和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IT部门内的若干位技术精英、近在咫尺的厂商顾问以及几乎每周都有的各类研讨会、展示会和论坛等。因此CIO之间可交流的话题就与具体工作关系不大,更趋于管理、理念类等比较宽泛的题目上。由于背景各异,上海CIO们对同一个问题和技术的理解与实践更加丰富和全面,往往是即将流行的各种新技术的“风向标”和“试验田”。

  “跳槽”已经成为上海CIO职业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跳槽频率基本在3-4年,与国际水平接轨。比如上海CIO俱乐部的发起人江玮从1999年到现在已经变化了三个身份:法国外资银行上海分部信息总监、贝塔斯曼CIO和毕博IT经理。而另一位知名CIO赵春雨也先后就职于光明乳业、永恩达芙妮集团以及石家庄神威药业。“工作忙、压力大、竞争激烈”是上海IT人更是CIO的生存写照,“城市大、机会多”也就让CIO们有更多机会游走于各行各业,当然也就更有可能从IT技术人才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每年各种机构、媒体评选的“优秀CIO”和“信息化经典应用案例”,上海CIO总能占据一席之地,与此不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上海CIO俱乐部开发另一项副业——“猎头”,也就顺理成章了,上海CIO与俱乐部之间的交流也由此进一步深入。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