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政府网站建设呈现六大新突破

    【IT168 专稿】2006年是我国初步建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开始省部级政府门户网站战略转型的一年;还是电子政务建设探索政务公开、群众满意、资源节约、规范化建设之路,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一年。笔者认为,2006年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政府网站成为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从1996年海南省政府创办首个政府门户网站起,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走过十年历程。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去年6月,使用“.gov.cn”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近1.2万个。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了政府网站。一个从中央、各部委到省、地、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政务网站体系架构已经初步建立。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政府网站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全面展现电子政务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

    2、更加注重政务网站功能的应用转型。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电子政务要把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由此2006年,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心向“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的服务方向和应用功能转型,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上的重大进展和突破。
在此之前,尽管各地进行了多种探索,但是功能定位并不清晰。仅以政务网站模式而言,就有“政务公开型”、“数据填报型”、“替代文件型”、“信访互动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型”等。特别是:在功能定位不清的情况下,进行的“顶层设计”只注意了网站之间的关联设计,忽视了网站信息资源的来源设计,流量设计、生态设计,造成一些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先天不足,浏览量很低。成为了“形象网站”、“摆设网站”。

    3、发展中坚持了网站建设的效果评价和标准跟进。

    政府网站评测正在成为推动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而且,设计-建设-评价-标准跟进等做法,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有序化的政务网站建设流程。

    从2006年起,中国电子政务理事会会同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以及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对政府电子政务能力成熟度、电子政务相关项目,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方案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测评,为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政务的政策和决策提供了相应依据,提升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标准的初步完成,标准化试点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有关部门开展了标准制定、地方验证试点、部门间共享资源调查等工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23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并已分别在北京、上海等4省(市)的531个部门进行试点。
 
    与此同时,一些部委和省、市也先后出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如《陕西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工商局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继出台, 为电子政务走向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