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为促进中小软件企业的发展,近几年全国各地软件园兴建了一大批公共技术平台,但真正能促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的却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公共技术平台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如何使公共技术平台持续稳步发展?厦门软件园的软件技术促进中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
2001年初,厦门软件园一期刚刚起步,就开始组建软件产品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厦门市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厦门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挥企业优势集中管理,与有关专业机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该机构的公正性、可操作性。这种政府出资,企业化管理,同时借助国内技术权威机构力量的运营模式,在国内也不多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2004年厦门软件园二期开始筹建,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目光,微软、IBM、思科、富士通等企业已入驻或明确入驻意向。截至2006年底,214家企业通过审核批准,165家企业已签订购房协议,11家企业正式入驻办公,12家企业正在装修。目前厦门软件园二期正加大力度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两大平台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服务软件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的软件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投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厦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2006年,为了更好建设厦门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厦门软件园又成立了厦门软件技术促进中心,促进中心是厦门软件公共平台的独立运营机构,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业务经营上既体现政府对软件企业的扶持,又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盈利模式,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取得自身发展,为本地区政府和企业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厦门软件产业良性发展发展、完善投资软环境、吸引国际著名企业入驻的重要措施,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总结厦门软件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问题与经验,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思路,希望能给业界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是公共技术平台应由政府来引导,走市场化的道路,保证可持续化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软件产业,政策扶持的确很重要,但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厦门软件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经验中充分了解到政府应该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企业和市场起主导作用。企业能做的事,政府不做;企业做不了的事但又对产业发展很重要的事,应当由政府来做。这样,可以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到位而不越位。政府可以立足地方产业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企业创业和发展。但政府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一个难题。利用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建立公共技术平台,为社会提供共享性的技术支撑,是今后政府投资的重要改革方向。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设施上的引导作用,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减少风险,这样,不但提高了科技项目的质量,扩大了科技经费的受益范围,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供给,推动了整个软件行业发展。
二是公共技术平台应走资源集成与共享之路,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现在国内各种各样的平台有很多,各地政府也投入很多的资金来建设各种各样的平台,但到目前为止,权威性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良性运营的平台并不见,特别是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要求的技术人才素质较高,涉及的技术面广泛,平台投入的软硬件资源所需资金巨大。因此各地软件园只能投入资金做平台中的某一部分,而且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上都无法达到真正实用的标准。由此出现了全国各地都在建公共技术平台,但使用率都不高、资源不能互动共享、造成“应用孤岛”的现象。
公共技术平台应该整合全部的资源,走集成与共享之路建大平台。集成的意思不是在每一个地方建一个大而全的平台,而是要整合目前各个地方的平台,集成全国的人才、技术资源,再结合各地的资金、设备统筹安排,在各地有针对性的建立各个专项平台,结合市场运作独立运营。在建立各个专项而有效的技术平台后,利用目前发达的网络通讯条件,全国进行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三是公共技术平台应树立服务意识,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技术平台是个服务平台,不是个管理平台,必须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公共技术平台多渠道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针对企业的共性需求营造技术环境,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应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方式、软硬件的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与此同时,公共技术平台的管理者们也在积极探讨适宜的营运模式,以实现公共技术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技术平台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建设有特色的技术支撑体系,公共技术平台不仅要体现社会效益,也应该体现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