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缩小城乡、区域的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让信息化深入人心,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全社会。这需要长期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使信息化应用变得简单、便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要特别关注广大农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县域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工程。采取普遍服务,利用多种公共网络和多种接入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缩小城乡信息差距。要通过政策制度的调整,加快推进区域信息化环境建设,发挥信息化的倍增作用,为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创造后发优势,促进跨越式发展。
第二、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实施“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着力推进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轻工、纺织等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节能降耗,提高质量、效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抓住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提升信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核心产业,培育优势骨干产业,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强化重点经济领域的信息资源深度加工和有效利用,促使信息资源逐步成为我国与工业资源同等重要的新资源,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实力。
第三、务实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把握经济和社会规律的监控、监测能力,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执政能力,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能力,完善经济调解、市场监管的手段,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加大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网络、电话、电视等多种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培训、教育、文化、娱乐、法律等老百姓需要的各种各样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和谐局面,要整合国家相关的资源,完善社会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及时有效地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的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加快发展先进网络文化,为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加大信息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要用好互联网,治理好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一个健康、和谐良好的网络文化和氛围。没有良好的网络内容,没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人民群众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放心地上网?没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没有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怎么能保证人民群众银行储蓄安全呢?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信息化能够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但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注意信息化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内外部环境,由于种种管理上的不到位,服务不落实,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要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把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优秀的“合和”文化传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和为贵”;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睦邻友好”。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有条件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在中国13亿人口当中广为流传。要教育子孙后代,并赋予它新的时代特征,成为凝聚中国人民新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利用信息网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我们在国际信息化舞台上的竞争力,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为迈向信息社会打好基础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加速推进惠及十多亿人口,以人为本,面向发展,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化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全球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根据作者在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