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胡小明:改进信息化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者对改进信息化规划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先想清楚信息化规划有什么作用。二、信息化规划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三、多做政策的规划,少做工程项目的规划。四、政府的项目规划一定要少而精。五、培育生命业务,不要拔苗助长。六、机制设计先于工程设计,业务可行性重于系统可行性。七、地方信息内容建设规划不能照搬国家的信息内容项目规划。八、信息共享要有焦点。九、规划设定的目标要力求清晰而具体。十、利用后发优势,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做事。

  一、先想清楚信息化规划有什么作用
  
  信息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应当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创造信息化目标的共识,进而更有效地调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缺乏统一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目标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各方面的目标非常分散,这样工作效果会互相抵消,失去效益,而各种努力将因组不成互相支持与配合的系统而使效益大大打折。如果我们的目标不够恒定,我们就会经常自己否定自己,有效的事情会因做不到底而变成无效。而一个深思熟虑的长远规划将会大大地减少我们这方面的浪费,它将会使我们的努力更协调、更连贯,这对于各地区加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规划对我们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它会让我们想清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它能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政府的想法,不仅有利于公众与政府的配合,还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管,以促进政府完成承诺的目标。规划制定的过程应当成为政府与公众建立共识的过程,这对于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地方把规划作为一种申请拨款的工具,这就不对了。我们必须从组织、调动全社会资源的高度来认识规划的作用。因此对规划的广泛宣传以及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来及时修正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认清这些道理,会帮助我们把规划做得更好。
  
  二、信息化规划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
  
  信息化规划不应是独立的,它必须是地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一定要为地区整体战略服务,脱离地区发展战略的信息化规划,一定是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一定要有地区发展战略的特色。

  为什么没有通用的信息化范本,而必须要有地区战略特色呢?正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信息化首先要用在地区发展的优势项目上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一定要挑选更有效益的事情来做,结合地区的优势战略来做事,使强势更强才会更有效益。

  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不一样,发展战略重点也必须不一样,所以信息化的规划方案也应当不一样,这是不能照抄的,照抄的规划必定脱离本地区的战略目标,肯定不会有好效果。同样,地方的规划也不能照搬照抄照套国家的规划,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点,有针对性才会有效益。我们选择地区信息化特色的工程就是选择效益的过程,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千万不能走错。
  
  三、多做政策的规划,少做工程项目的规划
  
  现在我们很多规划的一个共同毛病是太热衷于做工程项目的规划,而疏于对政策的设计,实际上政府规划的着眼要放在如何用政策的杠杆来调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实现预定的目标,要重视创造社会性组织的发展。

  实际上政府直接计划工程建设项目弊病很多,政府的经费有限,即使做了一些项目,也是挂一漏万的,还不如把重点放在组织社会的资源来做事,让企业多做,要利用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所设定的目标。政府直接来做的项目要更多地围绕着政府的改革,多为社会提供政务工作的服务。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效益,而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服务的事情,政府应当退出去,多让市场来做。政府介入赢利性信息服务不仅效率不高,还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加腐败的机会。

  我们应当看到信息化是一个社会改造工程,重要的不是政府来建某些资源库,而是推动社会资源的重组,让社会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繁荣起来,这里政府最有效的工具是政策,我们应找出那些最关键的位置让政策的杠杆来发挥作用。为了推动上海浦东的开发,上海市的领导撤消了黄浦江的路桥费,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浦东房地产投资的积极性,有效地推进了浦东的繁荣。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也要来积极寻找这样的关键点,用政策来放大我们的能力。

  实际上,要繁荣信息服务,政府并不需要来亲自建库,而是需要做好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政府信息开放做好了,自有人会利用这些资源来建库,这些库会比政府做得还要好。
  
  四、政府的项目规划一定要少而精
  
  信息化工程项目对于大多数政府部门来讲,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由于缺乏认识,它们呈现着“冰山”的特性,即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成本与困难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困难被隐藏在水下,这是我们所未估计到的。如果不留有充分的余地,最后将会狼狈不堪,所以政府主管的项目数目一定要少,规模要小,待有了经验再扩展。

  信息化工程效益的取得,配套是最关键的。好像一个木桶,每块板均衡装水才会多。我们不能只看到信息技术的支出,还要看到完善各方面工作的支出,后者的支出常常会比前者多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集中足够的人、财、物资来做少一点的项目,从小做起,要遵守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律,“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其中起步要小最为关键,只有起步小一些,才能集中力量取得成果,一项应用只要真取得了成效,自会迅速地成长起来。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条件不一,所以信息化不能搞“齐步走”。应让那些条件好的部门先行。先行者成功后再来扩展,这样能大大降低整体的学习成本。“雁行式”的发展比“齐步走”的发展不仅经济,失败的风险也会小得多。
  
  五、培育生命业务,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信息化来讲,我们将直面两类工程:一类是“机械型”工程项目;一类是“生态型”工程。铺设光纤,安装设备属于前者,其成功主要取决于外部投资,如同我们盖大楼、建公路、架桥梁一样,如果资金到位,进度容易控制,成功率会很高。但是有很多信息化工程并不属这一类,例如我们要建一个数据库,麻烦并不在于我们能不能开发出系统,装进去数据,而在于能不能让这个数据库长期服务下去,并在服务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一个新业务如何存活与成长的问题,我们称这样的业务为“生态型”工程。对于这类生态型的业务,用机械的外力来管理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按照业务自身成长的规划,创造有利条件,让业务本身自然成长,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两类业务必须有两种方法来规划。

  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型的业务很多,这类业务主要是生态型业务,其难点主要在于业务的可持续性。例如社区便民服务,难点不在软硬件设计,而在于业务本身的可持续性。虽然这项工作对公众有益,并能提升政府形象,但是对于具体执行单位来讲,能否建立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利益循环机制成为关键。如果这项服务带来的资源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业务就必然会萎缩。因此我们的规划就要多考虑机制的设计,创造环境,让合理的运作机制成长起来,此时政府应多扮演培育的角色,以浇水、施肥来促进业务成长。
  

  六、机制设计先于工程设计,业务可行性重于系统可行性
  
  在很多信息化的规划中,直接提出了一些信息化工程项目,这并非不可以,但是多数对这些项目的描述中,缺少对这些业务运行机制的考虑,而过多地考虑信息工程技术上的安排。

  信息技术固然重要,但合理的运行机制设计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很多失败的信息工程业务并非缺乏经费,也不是碰到了什么技术障碍,而是因为缺少能持续发展的机制。一项业务如果缺少激励的机制,缺少扩大再生产、不断改进的能力,那终归是要萎缩的,因为它缺少业务成长的DNA。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机制的设计上。在做项目可行性研究时,一定要把业务的可行性研究放在前面,业务长久运行的可行性通过之后再去做信息技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合理的业务设计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改进与改善系统设计的缺点,然而再完善的系统设计也不可能纠正不合理的业务设计。

  对于信息化业务的建设来讲,合理的业务动力机制决定性因素,是这项业务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内因。适当的温度只能使鸡蛋变成小鸡,对石头却无效。如果一项业务的先天机制不对,给钱再多也做不好,所以合理地设计业务模式,选择恰当的机制最为重要。我们应将不同性质的业务分别交由政府部门、企业与非盈利性组织来做,发挥不同机制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将业务的需求与机制的优势搭配得很好,那么规划项目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七、地方信息内容建设规划不能照搬国家的信息内容项目规划
  
  一些地方在制定本地信息化规划时,总是希望与国家方案保持一致,最好是能像蜂窝煤那样上下对口。这样考虑问题在很多方面也许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信息内容的开发方面,如果照搬全国的方案,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信息内容的服务大部分是跨地区的,全国性信息服务的存在将会使局部的、同性质的服务失去价值。

  我们应当先区别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是全国性的、跨地区的,什么样的服务是本地性的。例如,社区公众服务类项目是本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公众服务是本地区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是本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信息服务做规划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另一类的信息服务,例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企业资信等等,虽然也会涉及到本地区的很多特点与需求,但用户还是会更多地需求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形势,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国内统一的市场,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本地用户会更关心整体市场的形势。而在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拆除了信息服务在地区上的障碍,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服务商都会来参加服务的竞争,这会给有着地区局限性的本地类似的信息服务业务蒙上阴影。全国性的、全球性的信息服务大明星会抑制本地区同类明星的成长。

  作为地方的信息内容建设,一方面要避开这类缺乏整体优势的业务,可以多做带有地区特点的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在行业上进行选择,结合自己的产品优势来选定某些特定的专业化领域,做很专业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并力争在特定的领域中,做成全国较好的。这种特色化的、面向全国的信息服务不仅会使业务本身具有更好的竞争力,而且能有力地配合地区发展战略,对提高本地区的发展优势做出贡献。
  
  八、信息共享要有焦点
  
  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规划中,一个高频词是信息共享,但是我们在信息共享的方案中经常看不出共享应用的焦点,这种信息共享的方案,就会显得非常盲目,这是很糟糕的。这里要重申一个道理:信息资料不是越多越好,共享的数据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效信息应用的关键是要能聚焦。我们想看清某些东西,则必须忽略另外一些东西。忽略是实现清晰的必要条件。对于信息共享来讲,一定要有应用焦点,要想清楚,共享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带着问题来组织数据,是应用问题导向而不是资料导向,这样我们就能够限制共享资料的膨胀,这对于控制共享服务的成本与提高服务的效率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的想法不是这样,他们是从资料出发,以为资料共享终归有用,共享内容越多越好,这样就把信息共享的作用夸大了,会使成本急剧上升,效率大大下降,原本很简单的信息共享应用也做不好了,过高的信息共享要求反而使信息共享成为经济上不合算的事情。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信息共享方案的选择是一个经济问题,要多做效益看得清的事情,共享的规模、范围小一点,效益会更有把握。我们不要迷信数据挖掘,以为必定可以找到大量有效的规律,数据挖掘发现成果毕竟是小概率之事,而建数据共享系统毕竟是要有很大投资的事情,这就像我们开采矿藏,必须找到有经济价值的矿藏才开采。而信息共享系统也应当看到有稳定的、有价值的应用才值得建设。
  
  九、规划设定的目标要力求清晰而具体
  
  在本文一开头我们就强调规划的作用是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规划越清晰,越具体,它的导向作用就越好。四十多年前,肯尼迪为美国的航天事业拟定的目标是:十年内把人类送上月球。这个目标设定得非常明确,因而容易发挥作用。总目标的清晰化会大有助于各项目具体工作的正确定位,这会改善各项业务工作的协调,减少无用功。同时,目标的清晰也有利人们测量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这将有助于人们来调整改进的方向,使工作更有效益。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含浑不清的目标,我们将很难看清现状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我们将不知该怎么做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已经强调过好的目标对于有效地调动组织各方面资源的重大作用,这里我们要强调只有清晰具体的目标,才是好的规划目标。目标选得好,规划的作用才会好。
  
  十、利用后发优势,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做事
  
  抄袭别人信息技术成功应用的经验,在各地信息化的建设中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反倒是一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捷径。对于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前人的经验来少走弯路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关注的重要方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由于我们普遍缺乏经验,所以成功率并不很高。因此每个应用单位都应当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项目的风险。慢一点没有关系,特别是那些资金、人才都比较紧缺的地区,不要去抢冒风险,等到先行地区做好了,再去取经也不迟。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学习与摸索的成本,提高建设的成功率。

  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首先要搞清什么可以照搬,什么不行。地区发展的战略是不能照搬的,因为各地的特点不一样。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是可以移植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搞懂,不清楚不行。各地的管理环境差异很大,这个地区很有效的应用,换个地区就可能不行。我们必须要认真考察该项应用的真实成果,而不要上面子成果的当。对先驱者碰到的每项问题要仔细调查,要了解他们在应用中碰到的酸甜苦辣,这将有助于改善相应的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极大地依赖于管理的改善。多了解成功背后的挫折故事会有很大的好处。

转自“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