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资讯】如今的协同市场,算不上"百花齐放",也可称谓"百家争鸣"。用友致远的副总经理朱赤红说:"虽然在中国号称做协同的有500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不超过三、四家。"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夸张,可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下的协同市场的确是鱼龙混杂。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协同软件,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协同软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平台型和应用型。
平台型指的是提供一个协同化的架构,包括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可以让用户或独立软件开发商在此基础上,开发最终应用的平台型软件。
应用型指的是帮助企业实现协同化管理和办公的最终应用软件。协同应用软件包括综合通信、协作区(含团队协作等)、联系人管理、工作流及文档管理等类型的软件。
中国"协同"快步向前
从发展时间上看,中外协同软件发展几乎同步。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涉及协同应用的软件产品达500多款,这里面既包括传统的OA和新兴的工作流(含业务流程管理)、即时通讯软件,也包括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广义的协同软件。
我国协同软件厂商的产品多以应用型为主,例如:复旦协达目前应用方案涉及的管理范畴包括:办公自动化、工作流管理、知识管理、企业及政府信息门户、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商业智能、企业应用集成等;泛微公司代表性产品包括协同商务软件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和协同政务系统;用友致远协同软件通过一套系统可以把日常管理中的事务、流程引导、表单展现、以"集中共享"的方式协同关联起来;新中大协同工作套件W3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基于员工关系管理的HR、项目管理、公文管理、知识管理及工作流平台。
国内部分协同软件厂商也在基于平台构建协同软件,比如点击科技的竞开协同应用平台。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台化可能更具优势。点击科技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把协同引擎做好,做深,做精,做全面,基于协同软件,能够作为协同平台改造,更多的易用跟它结合,让更多的应用具备协同的特征,把协同的产业链带动起来。
避免洋"协同"水土不服
国外最为典型的平台应用型协同软件包括:IBM Workplace和myS-AP.com。国外厂商的产品虽然功能很完善,性能也很高,但是目前市场还有待开拓,王志东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决定:首先,微软、IBM等大型软件厂商的产品线非常多,而且协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往往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这样一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包袱,反而不像一些专业的协同软件公司更能赢得客户的倾心。
其次,微软、IBM有实力、有经验去做平台的产品。而国内绝大部分协同厂商偏向于应用,很多机构就是做OA的,这样一来,竞争的并不是一个市场,相互冲突并不多,而且,做应用和做平台,市场操作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做平台,就要有所谓的影响标准的能力,而且要扩大影响力,做平台可能竞争和压力会更多一些。
第三,市场更加偏向于应用,今年协同软件就是网络、软件和通讯,比如3G、WEB 2.0、VOIP等等。企业、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要在这些新应用上如何做好协同,而不会过多的关注技术平台的实现,因此,做平台的难度可想而知。
湘火炬集团IT主管杨涛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国外的协同软件未必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IBM、Oracle虽然都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平台和工作流软件,并且功能非常好,但往往与国内用户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鸿沟。
用友致远朱赤红:协作同步
对于协同,很多人知晓其官方解释,但我的解释就是"协作、同步"。企业的运转本质就是人们的行动,而如何"协作同步"才是解决企业效率和执行力的根本。企业离开行为,所有的信息、数据将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二者同步,才能达到过去我们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管理境界和效果。工业社会发展以来,追求的就是提高效率,而我们现代企业更加追求管理的质量。分工越来越明晰,协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扁平化的结果导致横向合作加强,否则并没有因为"层次"的削弱而对企业的效率产生预期的贡献。所有企业的规范、制度也难以落实到位。企业的动态、静态数据确实能反映某种状态,但执行的过程把握往往不够,或者非常薄弱。要么靠企业老板的强势阶段性保障效果,要么靠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约束,但都存在问题,因为这无法保证落实。任何一个计划、项目、事件,其预期和结果的偏差必然存在。
协同软件是企业信息化推广、普及的应用产品。ERP、CRM等是企业信息化中最核心业务应用的部分。如果把信息化比作一双跑鞋的话,那么ERP、CRM就是鞋底和鞋帮,而协同软件就是鞋带。没有鞋带,再好的跑鞋也只能是拖鞋,要想跑得快,穿拖鞋显然是不可能。
点击王志东:以人为本
2001年我们提出协同的时候,是基于软件、网络和通讯三者的结合。现在企业里,尤其是协同软件所宣扬的管理模式下,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柔性管理。
协同从最早比较偏重于产业和技术,比如软件、网络和通讯结合,后来逐步由协同应用延伸到协同管理。协同不仅仅是技术概念,也不仅仅是产品概念,而且后来在2003、2004年开始把它拓展成管理理念。有了协同技术、协同产品之后,大家的工作方式、管理的模式都会产生变化,这也是后来随着我们的产品在用户使用当中不断深入之后给我们的启发。用户是怎么用的?为什么去用?用的效果到底如何?产生什么样的效益?通过这个分析之后,我们越来越能够体会到协同对企业的管理、运作和效率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这几年就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深化产品,让产品能够从应用的角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的产品走的是专业化路线,但其应用领域是在不断地延伸的。
泛微王晨志:打破壁垒
泛微理解的"协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如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间的协同,这些都需要一些工具来进行协调和统一;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也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如客户的需求、供应、生产、采购、交易间的协同。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
泛微对协同理念的理解包括三方面:即"信息网状"、"业务关联"和"随需而应"三大思想。
"信息网状思想"在于建立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信息获取、共享和使用的环境,"业务关联思想"则是提供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整合的方案,使得协同平台可以面向整个业务过程来进行管理。表面上看,在协同平台中还是采用某个模块或某个功能完成某个业务环节的要求,但这个应用可以自动启动其它的关联应用,并完成相关数据的更新,使得企业无需在不同应用平台之间切换便可以完成对业务链的管理。
"随需而应思想"是将企业的"人"、"财"、"物"、"信息"和"流程"进行充分地整合。在协同平台中,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各种关联,当企业由于某个目的触发一个应用的时候,相关的资源可以随之被调动并被自动加入统一管理和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从而进行紧密地协调和运作。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