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雪莲IT 率先绽放

  【IT168 资讯】生产出中国知名件羊绒衫的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跑在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阵营中。当她的经验在行业中普及开来的时候,相信中国的纺织企业可以更加从容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很多外国人谈到"Made in China",都会首先想到纺织品。的确,包括针织、梭织、编织等众多分支的纺织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关总署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比较独特的近1020亿美元,而纺织品贸易顺差依然在其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2005年中国与欧盟等经济体之间由纺织品而起的摩擦,使得人们对中国的纺织行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的纺织企业要弄清楚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息化水平做起,否则这个问题恐怕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可能变成一个无解的问题。
   
  雪莲羊绒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针织企业,1964年,全国优异件羊绒衫就是诞生在这个企业,而从那儿以后雪莲羊绒所生产的羊绒衫更是经常作为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宾的礼品。
   
  今天,雪莲羊绒作为北京市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的示范企业,其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雪莲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进取精神,成为人们关注她的又一个焦点,一如当初她所生产的产品成为国宾礼品一样。
   
  雪莲的信息化开展得很早,虽然信息化大规模的起点似乎是从1999年上马ERP开始的,但是在那之前雪莲羊绒就已经建设了局部的管理项目,对进销存、库房管理、报表、帐目等进行管理。也正是由于在信息化建设上已有的这些基础,当1999年雪莲上马ERP的时候,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和经委的支持,并成为"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的试点单位。
   
  但是,雪莲羊绒对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纺织行业还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而当时成型的ERP大多出现在机械制造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等行业中,适用于纺织行业的成型ERP还很少。也就是说,雪莲是一个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幸好在政府和主管单位的支持与鼓励下,雪莲羊绒"吃螃蟹"吃得放心大胆。
   
  就像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的徐静主任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建设信息化,遇到困难的时候企业可能显得动力、勇气不足。但是作为示范项目,我们就必须做好,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
   
  "行业化" 而"个性化"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不同行业,其ERP的核心必然是不同的,即便同属于制造业,纺织业与汽车制造业两者的企业资源计划方式也相差很大。有时候,定义有些粗糙的"行业"这个词,成为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潜在困难,很多CIO也都害怕软件提供商拿"行业"俩字说事儿。因此,要想把这个"行业"概念划分得更加细致,更加清晰,必须有行业中的领头羊率先尝试,依靠自身IT建设的"个性化",给所在行业的整体IT建设提供"行业化"的借鉴。
   
  "行业化"所面对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为企业提供管理软件的软件公司都有自己的软件产品,但这些公司对用户的业务往往不很清楚。他们把某个版本提供给用户,常常希望用户把业务套进他们提供的软件里面,而不愿意对其版本进行修改,而用户自然是希望得到一个为其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不希望单纯为了适应管理软件而对自己业务流程进行修改。到底是软件适应业务,还是业务适应软件?是一个摆在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棘手矛盾!
   
  这样的矛盾同样困扰过雪莲羊绒。徐主任说:"有些软件特别不适合纺织行业,不可能靠改进业务流程解决问题,因此就必须对软件进行修改,软件提供商必须照着我们的业务进行修改。"然而,这样的修改不仅仅对软件提供商来说,会带来不小的工作量,对于雪莲羊绒来说,同样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徐主任说:"我们需要根据生产经验对我们的业务流程进行提炼,抽象成模型提供给软件提供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但是,为了将信息化进行到底,为了针对"广义"的制造业而设计的ERP能够在纺织行业里面生根发芽,焕发活力,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在软件的二次开发上花了很大的力气。
   
  回想起软件二次开发的过程,徐静主任坦诚地说出两个字:"辛苦",但是当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她的脸上却是幸福的微笑。
   
  这样的辛苦努力,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电子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吴迪曾经在一次报告中引用雪莲羊绒作为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他说:"(雪莲羊绒)针对羊绒衫的生产特点,在通用的ERP基础上做了行业化、个性化开发,而且比较成功。……体现了一个老工业区里面的传统产业怎么样通过信息化提升它的竞争力。"
   
  搬迁 系统得以提升
   
  吴迪主任所提到的"老工业区"并不是指雪莲羊绒现在所在的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工业园区,这里崭新的厂房,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无法让人与"老工业区"联想起来的。
   
  他所说的"老工业区"是指曾经云集了北衬、毛线厂、毛衫厂等众多纺织企业的北京三元桥地区,现在那里的厂房早已经被高楼、立交桥和密集的车流所代替。而在"南下"到瀛海镇工业园区之前,雪莲羊绒也是那个老工业区中的一份子。2002年,雪莲羊绒启动了搬迁工程,经历了2年的土建及配套信息网络建设,雪莲2004年完成了搬迁,正式落户到现在的厂址。
   
  这次搬迁对雪莲羊绒来说,也成为了一次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的契机。从2002年开始,雪莲羊绒就已经开始为搬迁后的系统升级做准备。徐主任介绍说,当时雪莲背负了两个项目搬迁到新的厂址,其中包括北京市网络化制造工程的后续,以及经委的CIMS二期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雪莲借搬迁的机会,建成了贯通企业整个园区的局域网,并通过与虚拟专用通(VPN)技术结合把分布在全市不同地区的公司分支机构连接成一个广域网,而且实现了电话、数据业务的全面集成。
   
  集成 五指握拳
   
  经过几年的发展,雪莲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信息化的五大基础模块:ERP、条形码物流、产品分销、产品资源和前端采集系统。而现在雪莲所做的工作正是把这五个模块更好地集成在一起,让这五个"手指"握成一个拳头。
   
  在这五大模块中,徐主任着重介绍了产品资源模块。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资源,2006年雪莲羊绒新配置了一套MES(生产执行系统)系统,这项工程目前还在实施当中,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把底层生产机械(电脑缝机)上的数据采集上来,对设备进行监控,实现更快、更好地推动大批量生产。要实现生产的高效,只有高度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不够的。雪莲羊绒现在拥有的电脑缝机很多,但是对这些电脑缝机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还不够,MES就是要实现对这些设备的整体管理。
   
  MES系统的另一功能是实现工艺的电算化,所谓工艺,是指设计师设计的花样、图纹如何通过一定算法转变成为具体的编织方案。现在雪莲的工艺都是手工实现的,也就是设计师在纸张上计算并保存,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大。
   
  MES可以把这个设计过程转移到电子图板上,在电脑上有了图纹样式设计之后,电脑会自动计算出实现该样式的印花工艺,传送到电脑缝机上,告诉电脑缝机如何才能实现一个袖子、一个领子,如何实现图纹。徐主任说:"就好比裁缝裁剪衣服,经验多的师傅会裁剪得很好,工艺设计人员也是,工作经验多的设计师工艺算得也好,我们让他们在电脑上进行设计,不仅能减轻他们的劳动量,同样可以将工艺资源更好地保存起来,形成企业资源库,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徐主任还透露,2006年年底,这套系统就可以上线使用了。
   
  如果说产品资源系统为企业提供了运行发展的根,那么前端采集系统就是企业的触须,它通过将销售信息采集上来,为企业探明发展的方向。雪莲公司对北京各个销售雪莲羊绒衫的商场的销售状况进行采集,返回到数据中心,销售经理就可以看到每天某个商场卖了多少产品,最终确定单店成本核算、商场排名,也能知道什么品种卖得好。
   
  在这五个已经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的模块,任何部门的业务人员用起来,都比在单独模块里使用有限功能更方便。一个产品业务员除了产品还要关注销售,而设计师们除了设计也必然进入生产模块。现在,员工们不再在五指间游走,而是可以紧紧握起拳头,工作起来更加有力。
   
  信息化 要找好切入点
   
  虽然雪莲今天已经实现了五大基本模块的建设和初步集成,但是当初在一些项目进行初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也让雪莲人费了不少脑筋。
   
  比如条形码物流系统,在该系统引入之后,雪莲将每一箱羊绒产品贴上一个条码,只要在物流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扫描条码,就可以很容易地把每箱产品的流向等信息及时收集起来。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服装生产厂家从每一件产品生产开始,就使用二维条码进行跟踪,也就是说每件(而不是每箱)产品都有自己的条码"身份证"。
   
  "我们没有把条形码引入到生产流水线这个层面上,不是对每一件衣服都进行条码控制。因为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特别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说,它们规模不大,不可能把企业全部变成流水线生产"。的确,对于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说,要对它进行"大手术"是不现实的,资金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企业也可以进行信息化,"关键就是要在信息化过程中找一个好的切入点,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是很多的,对于中国中小纺织企业信息化,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徐主任这样说道。而对于这样的企业,雪莲无疑就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正所谓大有大的规范,小有小的特色。
   
  不败于国际 靠敏捷制造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纺织行业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下保持中国纺织行业现有的地位,生产方式,生产理念必须要与国际接轨。而这就必须谈到"敏捷制造"这个概念。
   
  "敏捷制造"可以理解为生产厂家对于市场需求要做到及时感知和快速反应。厂家一边在销售自己的产品,一边还要知道生产线上的产品什么时候能够制造出来,生产周期能够精确计算出来,进而在产品制造出来之前把上市日期公示出来,这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销售还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IT行业中的整机厂商DELL公司,其生产的敏捷程度,就允许他们在接到订单之后才开始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零库存,这对库存成本的节约是惊人的。
   
  因此"敏捷制造"也成为中国制造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然而,虽然"敏捷制造"被制造企业如此重视、如此向往,却并不能很快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因为敏捷制造不是制造业企业一家之事,非一己之力所能为,而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事情,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敏捷,才能让整个产业链敏捷起来。而现在纺织行业的情况,用徐静的话来说就是"还闭合不起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产能大国,很大原因就是生产理念跟不上国际,进入国际化快车道之后,制造业就必须加快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生产管理方法,而信息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制造企业自己是直接面对对手的拳击手,但是就像拳击比赛中每一回合的准备过程中拳击手周围都会有很多专业人员支持与配合一样,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也依靠对其提供IT产品和服务的软件、硬件提供商。他们的专业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绩。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只有与有生命力的IT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才能够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因为IT服务提供商的半路夭折而蒙受损失。而在中国,一些软件提供商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水平恰恰还不够专业,因此国家对于这些提供商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也就是说,只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同时企业信息化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敏捷制造成为指日可待的目标,才能让中国的制造业不败于国际。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