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为出口企业上“双险”

  IT168 资讯】通过对IT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抗风险机制的完善,中国信保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更提高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003年5月15日和5月20日,山东省诸城舜王进出口有限公司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青岛营业管理部(现为山东分公司)报告:因从中国进口的鸭肉产品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日本突然对中国禽肉产品封关,致使多个货柜的肉鸡产品被迫退运回国,货值约130多万美元。该保户同时提供了日本农林水产省2003年5 月12日发布的新闻公报。
   
  中国信保青岛营业管理部在收到报告后,一方面立即回复被保险人,表示将积极协助被保险人将货物退运回国,进行积极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并承担中国信保应承担的保险责任;另一方面以最快速度核实损因及状况,并向短期业务承保部通报情况,希望各地分支机构关注此信息,并提醒涉及出口家禽肉产品的被保险企业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2003年6月,该保户第一批退运货物全部处理完毕,向中国信保提出了索赔申请。青岛营业管理部收到案卷后进行了索赔案的业务系统录入及案件初审、定损核赔工作。2003年7月,保户第二批退运货物处理完毕。此时,正值中国信保青岛营业管理部开展业务系统培训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中国信保青岛营业管理部的业务人员利用培训间隙对第二批退货进行了定损核赔工作。
   
  从2003年5月20日报损到同年7月16日发出最后一份《赔付通知书》,中国信保完成了山东省诸城舜王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日本禽肉拒收9个案件的定损核赔工作,其总损失金额超过700万人民币,中国信保共赔付被保险人600余万元。
   
  中国信保对此案的快速反应及高效、妥善的处理赢得了山东省诸城舜王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好评。并且,该公司还通过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了两家同业公司与中国信保青岛营业管理部商谈投保事宜。
   
  问题到此可以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此事件及类似承保、评估、理赔、追偿事件却给中国信保的高层领导以及中国信保的IT部门人员提出了很多思考:作为中国精品一家为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政策性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引导、帮助中国企业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呢?审视山东省诸城舜王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理赔事件,虽然禽流感事件很难避免,但中国信保能否可以帮助出口企业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出口策略呢?是否可以帮助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呢?是否可以针对不同的农副产品及中短期业务制订更为合理的风险系数?是否可以利用IT技术尽量避免或降低中国企业的出口风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相应出口国家的政策、法规信息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处理,因此特别需要利用IT技术提升信息服务、处理能力。
   
  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总经理王锡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IT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信保的管控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因此, IT系统必须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调整。”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软件开发处处长张建强表达了类似观点:“利用IT技术和管理手段可以迅速帮助中国信保及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国信保成立4年来一直为此而努力的原因。”
   
  C/S向B/S迁移
   
  中国信保成立于2001年底,但其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中国政府委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范围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该银行也被赋予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权利——这两家机构的信保业务成为中国信保业务的前身。
   
  2001年底,经批准,中国信保正式成立,它将原分散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内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力量统一起来,目的是加快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充分运用好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工具,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出口和融资环境,保障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运营后,中国信保的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05年7月底,共实现保额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81.3%。
   
  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软件开发处处长张建强介绍,在IT应用方面,中国信保在成立之初继承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一套C/S业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基于VB设计,采用应用系统直连数据库方式对业务进行管理。刚开始运营时,中国信保的业务量比较少,该系统满足了中国信保当时的业务发展需要。
   
  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原有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比如随着系统数据流量的增大,容易出现宕机或网络拥堵现象。另外,分支机构即营业管理部并无专职系统安装、维护人员,这为C/S系统实际安装、运行、维护、升级带来一定麻烦。而B/S系统虽然在客户端应用页面刷新方面不如C/S系统方便,但是考虑到各分支机构并不需要频繁刷新页面,而且B/S系统有利于公司的统一安装、集中管理和升级维护。因此,中国信保在2002年初决定将C/S系统向B/S系统迁移。
   
  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总经理王锡江对原有C/S系统给予了一定肯定,他说:“原有C/S业务系统在公司最初运营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后来的B/S业务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B/S业务系统中很多理念和经验都是从中获得的。”
   
   
  张建强处长说:“这种转型是痛苦的”。首先,对公司管理层而言,当时并没有哪家保险公司将核心业务系统应用B/S结构,其他行业也不多,可参考、借鉴案例并不多。但可喜的是当时国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这为中国信保提供了一定的信心。
   
  其次,对技术人员而言,由于以前的业务系统是基于VB开发,而且许多IT技术人员只懂VB,不懂Java,中国信保为此专门请Sun公司的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第三,改变业务人员的操作习惯很难。原C/S结构下,很多业务都是传真加手工方式完成,现在由原来的“传真件”驱动改为“网上查看订单”,业务人员感觉不习惯。而且,不同的人在网上想看到的信息不同,有的人想看原来的信息,有的人想看现在的信息,这在系统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原有系统中已经积攒了10余年的历史数据,对这些历史数据的重新整理、输入也是一项不小的工作,因为很多数据是基于不同的报表和格式设计的,而且多数信息不全。
   
  另外,部分历史数据信息还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各地的分支机构,需要进行重新统一、集中整理。
   
  可喜的是,面对这些困难,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使这些问题逐一得到解决。2002年8月,第一版B/S结构系统顺利上线。
   
  被逼走上自主开发路
   
  在核心业务系统升级前,中国信保也曾考虑过购买新的商品化软件或者定制开发。但企业模式、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以及软件厂商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中国信保不得不选择自主开发道路。
   
  据介绍,中国信保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并在出口融资、信息咨询、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外经贸企业提供快捷、完善的服务。
   
  这与传统的寿险、财险保险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王锡江总经理介绍,中国信保与其他保险公司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国信保是一家政策性公司,其他公司多是商业性公司;再如,从经营的保险业务内容看,中国信保经营的是与出口信用保险相关的产品,其他公司经营的是财险和寿险产品。
   
  从业务上看,目前大部分从事财险、寿险的保险公司业务比较单一,流程相对简单,并且有很多共通之处:购买保险后,如果不发生理赔情况,流程基本结束。但信用保险要比此流程复杂得多,签订保单只是双方对风险有效期、取货方式、费率等条件的约定,只有当出口企业与国外企业真正交易时,流程审批、买方限额确定、评估风险等保险活动才真正开始。而从签订保单、限额审批及对相应出口国家政策、企业信用评估、风险跟踪、理赔追偿等一系列活动在中国信保IT系统中都要有所体现。
   
  目前,针对财险、寿险的业务软件比较多而且已经很完善,很多只是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其成本相对低廉,可移植性也很高。所以,目前多数寿险、财险公司都是购买商品化软件构建自身的IT系统,但针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软件仍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这样功能的业务软件,其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锡江总经理坦言,中国信保其实也考虑过采用定制开发或者购买商品化软件方式构建业务系统。但是,信保业务目前只有中国信保一家开展,大部分软件公司都不懂或对信保业务的内容及流程一知半解,开发难度很大,可复制性不高,而且开发成本很高。另外,由于信用保险业务相对来说是一个新业务,中国信保管理、服务及业务创新模式经常改变,对系统的扩容、调整和优化在所难免,完全依赖IT服务商也很难解决。因此,中国信保最终选择了自主开发的道路。
   
  张建强处长补充说,由于IT厂商在谈项目时都希望有一定时间段和明确、具体的项目需求,但信保业务是一种新生业务,中国信保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业务产品经常要调整、优化,而IT厂商了解该行业特点的人才又非常缺乏,所以整个IT项目需要长期的迭代开发,“多数IT厂商认为这样投资回报太慢,而且压力太大,没人愿意干”。
   
  另外,在财务分析和工作流管理方面,中国信保也曾考虑过购买商品化软件,但都未能如愿。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国信保使用了商品化的财务核算模块,后来,中国信保准备上财务分析模块,但通过与多家商品化财务分析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商接触,发现都不能解决问题。最后,中国信保买了一套ETL数据抽取和BI设计展现工具,自己克服重重困难,继续以“我”为主,开发财务分析系统。
   
  在工作流软件方面,中国信保曾经购买了国外知名公司的工作流平台,但是该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信保的业务需求。比如限额审批和风险评估直接决定了企业的风险,企业实际上需要良好的审批机制和风险评估、保密体制,并具备业务自动流转功能(即让业务订单根据每个业务人员的工作经历及经验以及限额审批权限自动留转到相应人手里),但商品化的工作流平台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中国信保不得不自己开发相应的系统。
   
  现在,虽然也有部分IT厂商愿意开发、建设相应系统,但中国信保此时却并不希望让其参与其中。因为,中国信保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另外,出于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IT系统目前仍是其他保险公司进入信保业务的技术壁垒,对IT系统保护可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系统升级“不限量”
   
  在业务系统升级为B/S系统一个月后,即2002年9月,由于保监会和财政部审批通过了中国信保提交的统保保险、信用证保险、特定买方保险、特定合同保险和买方违约保险5个短期新险种,因此,中国信保信息资源管理部软件开发处的技术人员又开始了紧张的新业务系统开发工作。系统主要采用平台—系统—选单方式,中间件平台采用Sun应用服务器。软件开发人员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引入了门户概念,经过统一用户、统一授权、统一认证、统一管理后,每个业务人员看到的选单和信息都完全不同。
   
  2003年5月8日,新系统正式上线,但由于此时正是SARS最严重时期,操作也相对简单,因此,中国信保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采取集中、统一的培训。
   
  此后,中国信保又陆续建立、完善了多个系统,现在该公司也在积极进行相应IT系统的建设,比如在外网应用方面,中国信保目前正在完善CRM系统和SCM系统。CRM系统——“信保通”已经得到部分用户的认可。而SCM系统方面,中国信保正在积极与银行、海关、相关国家、行业、企业、信息供应商等外围合作伙伴开展信息共享、交换。
   
  在OA建设方面,中国信保正在将原来的OA扩展为包含多个OA子系统的企业级OA平台,到时,各业务部门都将具有自己的OA系统,部门内人员只能看到自己部门内交流的信息和公司统一信息。
   
  另外,在管理统计分析方面,要针对不同业务人员、业务经理和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维或属性提供多种分析问题方式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数据维护问题以及对数据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抗险机制做保障
   
  中国信保承保着国家风险和买方风险。国家风险包括买方国家收汇管制、政府征收、国有化和战争等风险;买方风险包括买方信用风险(拖欠货款、拒付货款及破产等)和买方银行风险(开证行或保兑行风险)。
   
  王锡江总经理介绍,中国信保除了IT技术方面的优势外,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上也有着专业优势:在组织架构方面,中国信保内部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风险管控机制,对重大承保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加强了对重大风险的控制。设立了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专门从事风险分析研究和风险管理协调工作,利用专业的技术优势和信息、风险管理平台,向企业提供风险状况分析,帮助企业正确选择贸易伙伴,规避风险。同时,通过限额管理、费率机制和承保政策,引导企业控制向高风险地区的出口和与高风险买家交易。
   
  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国信保的杭险机制也非常完善,其首先完善了业务运行机制,加强了短期险的限额管理、保单管理和信息渠道的管理并实现了中长期险业务市场化的初步运作,优化了业务和管理流程,强化了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了重大风险跟踪和应急机制,全面落实大限额风险跟踪、赔案跟踪等制度,使公司的风险预警和应急体系得到完善。第三,精细化管理取得进展,初步建立起客户细分分析模型、重点出口产品和出口地区风险分析模型、财务成本分析模型和相关的数据系统,奠定了管理升级的基础。四是加强了理赔追偿工作。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