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招投标 期待真正第三方

编者按:目前在招投标中,第三方做的只是体力活,企业大都也只是用他们来走形式。招投标中不是不需要第三方,是不需要这样的第三方。
 
    IT168 资讯】招投标这个词在今天的企业已经不再陌生,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了这种做法。政府采购的招投标要求由第三方独立专家进行评审,在企业的招投标中也开始出现中立姿态的第三方,他们代替企业发布招标公告,搜集招标信息,并作一些初步的筛选。企业招投标中是否真的需要这种第三方,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第三方?
 
   传统第三方可有可无
 
    山东鲁花集团规定凡是金额在100万以上的项目都要进行招标,作为集团信息中心主任的姜波也经历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招标项目。当记者问起第三方是否有必要引入到这个过程,姜波首先讲起了鲁花集团每次招标的大体流程。
 
    在鲁花集团,针对一些诸如信息系统等比较专业的项目,一般由相应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技术部门给出技术标准,再由采购部门考察整个相关市场情况,与相应厂家联系。这些工作完成之后,采购部门牵头组建招标项目小组主持招标工作,项目小组人员的构成主要是此次招标涉及部门抽调的代表组成。标书的制定也是由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方面,业务部门负责需求方面,对于厂家资质的评定等也有相应部门分别完成。
 
    "对于不同的厂商,可能会安排一些参观或者调研之类的活动。前期工作还是以技术部门为主,采购等部门会作一些把关。"姜波说。
 
    前期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考察厂商。在这个过程中厂商会展示自身相比别的厂商做的好的地方,同时也可能透露其他厂商的欠缺之处。"很多都是真假参半,关键是要善于辨别。"姜波说,"一是要看他们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看他们客户群的反应,如果都比较认可一般来说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再就是可以看一下他们的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都是厂商们认为做的比较不错的,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他们的最好水平。"
 
    考察完厂商,项目小组成员会各自拿出自己的意见,比如技术部门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提出为什么这家的产品合适,另一家为什么不合适,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样在选择之前就能充分明白各家厂商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对于不好的地方可以根据一些补充条款等措施尽量进行弥补。"关键是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客观的讨论选择,不能个别部门认为哪家做的不错就选择哪家,这是不可取的。"姜波说。
 
    "所以我觉得如果企业自身完全有能力,引入现在市场上这种第三方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姜波说,"当然,如果企业对于招标的项目或者产品技术等等不是很了解,适当引入第三方获取一些参考意见,也是可以的。"
 
   期待改变
 
    "我们参与过的一些项目也有通过第三方的代理机构进行的,我觉得这种第三方更多的是一种招标形式,它只是一个代理机构,不能做任何决策。"高维信诚管理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邵若明表达了他对于第三方的看法,"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企业方。"
 
    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性和目标不一样,企业决定谁中标的原则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企业只关心厂商的实力和品牌,规模是不是很大,是不是做过很多大的客户,和这样的厂商签单子会不会让企业自身很有面子。还有一些企业比较务实,主要看厂商的顾问团队的实力,或者价格的高低等。
 
    此外,信息化项目和产品的项目招标又不太一样,一般的产品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大家谁都差不多,企业方主要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比一比就能决定谁胜出。信息系统的项目是软的,很难找到硬的指标去衡量,不像产品去量一个尺寸,看是否符合图纸就可以很快进行评估,信息系统项目包含很多无形的东西在里面。"说白了就有点像谈恋爱结婚一样,我们决定谁中标主要还是凭感觉。"一位CIO这样描述信息系统项目招标的决策过程。
 
    "毕竟招标过程只是一个仪式,对于一个公司的了解和信任是一个长期过程。短短几天或者几个小时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书面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写的很好,但是实际可能并不如此。”邵若明补充说。
 
    TurboCMS营销总监张树声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去了解一家厂商,企业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这家厂商以前成功案例的比例,成功客户的满意度和不成功客户的反应。比较好的方式是让厂商提供以前客户的联系方式,企业决定要去哪家客户参观,再由厂商去安排,让企业与对方单位的原项目负责人进行直接沟通。
 
    然而,这中间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成功客户的联系方式厂商会很主动的提供,但是一些不成功客户的案例怎么去了解呢?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的监理机构,对供应商的这些情况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做出一些客观评价。从这种角度来说,招投标过程中的第三方是有意义的。
 
    但是现存的招投标中的第三方并不是这样一个角色。现在大部分专门从事招标工作的第三方甚至对所代理项目的行业背景都不是很了解。企业引入这样一个第三方,大都也只是为了起到走过场的作用,做一些资料搜集、投标书的开封、当场唱标之类的工作。真正去关注某个行业,了解某个行业,对供应商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级别进行评定,能够根据客户的背景和实际给出公正建议的第三方目前还没有出现。"邵若明说。
 
    同时,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千差万别,比如一些外资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就比较高,项目实施中并不需要实施方有多强的管理能力,实施方只要按照要求去实施就可以了。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本身的管理就不规范,这种情况下反而要求实施方有很强的项目控制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因而不同项目不同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这样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去帮助企业做出选择就显得非常必要。"对于同一个项目,企业以前可能没接触过,没有经验,我们实施方天天做但是说的话没有信服力,毕竟自己替自己说话别人不会信。这时候需要第三方的中立机构帮助评定供应商的能力、级别,这是最需要的。"邵若明特别强调说。
 
   生存之忧
 
    写到这,让人不难想起信息化建设中的监理企业。在盈利的压力下,很多单纯从事信息化监理的企业难以维继,纷纷转向别的业务,使得监理似乎成了信息化咨询的副产品。如果市场上真的出现这种对于厂商、供应商资质进行评定的中立第三方,在蛋糕可能比监理更小的情况下,怎么去面对盈利的压力而生存下去,不免让人忧虑。
 
    也许为了确保在生存压力下自身的中立性,这种第三方的责任只能有政府或者其他非盈利性的机构承担。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