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商界,沃尔玛与凯玛特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这个故事中,两大美国零售巨头一同起家,却经历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命运曲线。一个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辈一跃而上,登上商界巅峰;一个从巅峰急转直下,直至破产。这中间当然有诸多因素,包括管理理念、员工队伍建设、配送经营以及许多细节处理,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家的两大巨头正好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在两者的对垒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凯玛特PK沃尔玛
1970年,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连锁超市凯玛特(K-Mart)在美国零售业中排行老大,销售额是沃尔玛的45倍,拥有店铺超过1000家,龙头位置一直持续到1990年。与凯玛特相比,沃尔玛(Wal-Mart)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竞争者。但这种竞争态势在上个世纪末发生了逆转。就在凯玛特仍旧以传统方式经营时,沃尔玛开始将重金投入各种信息系统建设。沃尔玛在信息系统方面投入的热情,在全球的企业当中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该公司早在1983年就同休斯公司合作,将一颗耗资2400万美元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成为全球先进个发射物流通信卫星的企业。至上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自身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营业额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此外,沃尔玛还制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总体成本”的新经营策略和理念,把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ERP)提升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通过新型的信息应用,沃尔玛的经营效率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在沃尔玛全球的4000多家门店,通过该公司的网络在1小时之内就可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整个公司的计算机网络配置在97年完成,可处理工资发放、顾客信息采集整理和订货—发货—送货流程,并实现了公司总部与各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
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让沃尔玛占尽了先机。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沃尔玛的电子信息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在沃尔玛本顿威尔总部的信息中心,1.2万平方米的空间装满了电脑,仅服务器就有200多个。在公司的卫星通信室里看上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解一天的销售情况,可以查到当天信用卡入账的总金额,可以查到任何区域或任何商店、任何商品的销售数量,并为每一商品保存长达65周的库存记录。
1981年,沃尔玛开始试验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走在了其他零售商前面。采用商品条码代替大量手工劳动,大幅缩短了顾客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到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售出的全过程。据沃尔玛方面说,在对商品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总计节约了60%的人工成本。
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到1990年,沃尔玛已与5000余家供应商中的1800家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最大用户。到上世纪80年代末,沃尔玛配送中心的运行已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每个配送中心约10万平方米面积。每种商品都有条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由激光扫描器和电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到90年代,整个公司销售的8万种商品中,85%由这些配送中心供应,而竞争对手只有大约50%~65%的商品集中配送。信息化装备先进的沃尔玛还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应用,该公司此前对100家最大的供货商提出,要求他们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
沃尔玛凭信息化胜出
回头来看,信息化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凯玛特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分析人士指出,当时凯玛特的信息化水平至少已落后于沃尔玛5年,也正是这5年的差距使得凯玛特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终于被沃尔玛远远甩下。
2002年—2005年,沃尔玛连续4年蝉联全球财富500强的首位,这与先进信息系统的采用是分不开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我主张不惜代价建立先进信息系统的理念其实很简单,如果看不到每一件商品进出的财务记录和分析数据,这就不是做零售。”沃尔玛的神话无疑印证了信息化对现代零售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商战企业一旦落后,就会步步出错,直至被淘汰。凯玛特就是证明。
文章来源:自《苏宁电器》2006年第四期吧